选择留学中介时,学生和家长可能会遇到以下风险:
没有资质的黑中介:
市场上存在大量没有营业执照或不合法的留学机构或个人工作室,这些机构可能不具备提供留学服务的资质和能力,存在极大的风险。
中介团队实力参差不齐:
留学中介的人员流动性较大,顾问水平参差不齐,新手顾问和经验丰富的顾问共存,学生咨询时可能遇到新手顾问,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
选校定位不准:
一些中介可能会过度夸大某些学校的优势,或胡乱推荐学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导致学生选校和专业选择偏高,最终收到的Offer寥寥无几。
错过申请截止日期(DDL):
由于中介的疏忽或学生过分信任中介,可能会错过申请时间。一些中介在申请节点上管理不善,导致学生无法按时提交申请。
信息不对称和隐性收费:
中介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夸大项目优势或隐瞒重要信息,如额外学费、生活成本等。此外,中介在合同中可能列出一系列费用,但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加费,导致学生和家长面临额外负担。
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一些中介会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其代理学校的优势,而对教学质量、生活费用、生活保障、学历文凭认可程度等重要信息不全面告知。
服务收费不透明、不公开:
不同机构对同一目的地、同一专业的收费项目不统一,收费标准相差很大,且部分费用在事前不透明,事后说不清。
设置不公平的合同条款:
一些中介会在合同中加入不平等条款,如只负责申请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申请人如未获得签证则概不退款,或以支付押金、提前交学费、预付生活费等种种借口收取费用。
高性价比的诱惑:
部分留学中介抓住一些人“想要快点拿到学位”的心理,将小众国家一些“宽进宽出”“学时短”“价格低”的海外院校大力包装成“最具性价比的选择”,但这种所谓的“高性价比”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风险。
服务承诺的风险:
一些收费达到两三万元的留学中介机构,除了提供“入学申请”“生活帮助”等基础服务外,还会标明提供“毕业论文辅导”“毕业答辩指导”等相关服务,但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
夸大服务能力和范围:
部分留学中介会夸大其服务能力和范围,承诺过高的录取率或提供不切实际的留学方案,以吸引消费者。
模糊承诺:
使用诸如“保证录取”“全程无忧”等模糊语言来描述服务,让消费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行性。
隐藏条款:
在合同中设置一些消费者不易察觉的隐藏条款,如高额的违约金、不合理的退款政策等,损害消费者权益。
权责不明:
部分合同未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导致在出现问题时难以追责。
不透明收费:
以“咨询费”“服务费”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未明确费用的具体构成和用途。
额外收费:
在办理过程中以各种理由收取额外费用,如材料翻译费、快递费等,增加学生负担。
虚假数据:
提供虚假的录取数据或成功案例,以吸引消费者。这些数据往往难以验证,误导学生和家长。
忽略个体差异:
留学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背景、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请时间等。一些中介会忽略这些个体差异,以整体成功率作为宣传点。
虚假合作:
声称与某些国外高校或机构有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关系,以此骗取学生信任。
非法经营:
部分留学中介未取得合法经营资质,或者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给消费者带来巨大风险。
保录取陷阱:
承诺保录取,但可能将学生送入野鸡大学或提供无法认证的假学历,损害学生未来。
文书抄袭与模板化:
一些中介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使用模板或机翻制作文书,影响申请质量。
时间管理问题:
部分中介机构在处理申请材料时,常常拖延至申请截止日期的前夕,利用时间紧迫性来掩盖文书质量上的不足。
服务内容缩水:
在签约前,中介机构往往承诺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网申填报、成绩送递、与学校沟通等。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机构却以各种理由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