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时一般应签订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毕业后入职时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权益受到侵犯时还击的有力武器。以下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一些关键点:
合同类型
劳动合同:适用于全职工作人员,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条款。
劳务合同:适用于兼职、临时劳务等形式的工作,用人单位不需要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实习协议:适用于在用人单位实习的人员,期限通常较短,且与正式劳动关系有所区别。
三方协议:用于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通常在就业意向达成后签订,但仍需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合同条款
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并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包括与哪家公司签订、负责人是谁、薪资结构如何、包不包括绩效奖金、是税前还是税后、工作地点是否具体、试用期和合同期限是多久、工作时长和转正条件是什么等。
坚决不要签空白合同、阴阳合同(当事人对同一事项签订两份内容不同的合同)、生死合同(含有“工伤概不负责”之类)以及口头合同(口头保证不具法律效力)。
合同期限
常见的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如一年、两年等,能为双方提供一定的稳定性;还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双方没有约定终止条件或终止时间,合同就将持续有效,适用于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综上所述,就业时一般应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个人权益。在签订合同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并避免签订无效或不合法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