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就业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劳动力供大于求:
青海省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人数远超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这种矛盾导致许多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经济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而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
高校扩招与就业需求不匹配:
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需求的增幅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毕业生,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体制性障碍:
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机构改革和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吸收毕业生的能力受限。而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就业市场功能不健全:
就业市场信息不畅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缺乏攻读研究生或依靠“人脉”就业的条件,同时面临高昂的就业成本,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外地学生竞争:
外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参加青海的公务员等事业单位招考且录取率逐年提高,加剧了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
部分毕业生未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仍然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而对于中小企业和非国有单位的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受度。
物价成本高:
青海省的物价水平较高,尤其是租金成本,使得创业和就业的成本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综上所述,青海省就业形势严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劳动力供需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与就业需求不匹配、体制性障碍、就业市场功能不健全、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外地学生竞争、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以及物价成本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就业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促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