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根据人社部的规定,提供或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诱骗劳动者从事传销活动、强迫劳动等行为,将由人力社保部门依法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诈骗罪:如果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
信誉损失
对个人的影响: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会损害个人诚信,导致雇主、学校和未来潜在雇主对其信任度降低,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学校可能因毕业生造假行为受到索赔,并可能取消毕业生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资格,影响其学业和职业发展。
机会损失
浪费就业机会: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会占用本应用于其他真正需要该岗位的求职者的机会,给他们带来不公平。
信用记录影响
信用受损:虚假就业协议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进而对未来的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业务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仅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还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务必保持诚信,确保协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