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就业是一种创新的就业服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由一个企业或组织一次性吸纳多名来自同一地区或特定群体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批量转移和高效配置。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能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实施背景与意义
“组团式”就业的概念最早由山南市提出,旨在通过企业吸纳多名山南籍高校毕业生,促进当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高质量就业。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
提高就业率:
通过集中吸纳毕业生,企业能够迅速解决用工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促进区域合作:
通过“组团式”就业,不同地区之间能够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文化交流与融合:
毕业生在异地就业过程中,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案例
西藏自治区:
西藏已建立30余个“组团式”区外就业基地,吸纳就业达到1040人,区外就业高校毕业生达3605人,区外就业率达11.1%。
青海省果洛州:
通过“组团式”就业模式,帮助许多年轻人实现了稳定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山东省与重庆市:
两地通过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推动落实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开展“组团式”就业帮扶服务。
政策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广“组团式”就业模式,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目标任务分解:
细化分解高校毕业生“组团式”赴外省实习实训、就业见习、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目标任务。
区域合作:
加强与省外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对接协调,强化岗位供给,促进供需匹配精准高效。
服务保障:
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创业渠道,优化服务质效,强化服务保障。
结论
“组团式”就业作为一种创新的就业服务模式,通过集中吸纳和高效配置劳动力,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各级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组团式”就业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有助于推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劳务协作和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