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就业具有以下特征:
融合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增加了人才培养类型的柔性。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已经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以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为预就业过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方协议:
在预就业过程实施之前,由学院、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协议”,初步确定学生毕业后到该单位就业的意向。
五块工作揉合:
预就业过程把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就业五块工作揉合起来,在高校与企业交叉进行、联合培养,体现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和工程研究的结合。
就业预备:
预就业是大学生对就业的预备、预习,是正式就业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就业的思想观念、心理调适、职业技能锻炼、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
顶岗工作:
预就业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试用期前移至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每学年6-8周的工作学期,有意识地把学生组织到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认识社会、感知企业、感受岗位。
双重身份:
预就业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仍是在校学生,“预就业”只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在用人单位他们则是一名准员工,各方面都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就业教育性:
预就业教育具有就业教育性,即在就业前对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和教育。
教育就业性:
预就业教育还具有教育就业性,即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