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延长了工作选择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和不同的看法: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当前的就业市场非常激烈,许多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导致求职者在寻找合适工作时面临巨大压力。一些岗位竞争者众多,招聘官看简历如同刷抖音一般迅速,稍微不符合要求就会被淘汰。此外,一些岗位的工资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求职者的期望。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慢就业”给予了毕业生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他们可以在没有匆忙就业压力的情况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从而找到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例如,有些毕业生利用这段时间去旅行、参加志愿活动或者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这些经历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
就业质量的重视:
当代年轻人对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不再仅仅为了就业而就业,而是更注重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对工作的审慎选择有助于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个人的职业幸福感。
技术变革和经济周期: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慢就业是技术快速变革环境下青年人员不得不直面的一类风险。新的、更好或更便宜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对不同技能的需求变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慢就业是宏观总需求周期性不足所导致的一类群体性就业代价。
就业心理的自适性调整:
从就业心理的角度看,慢就业是青年人员在经济环境影响下基于自身期望和追求的一种自适性调整。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年与之前代际的青年时代相比,面临着大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工作心态。
经济压力和家庭矛盾:
然而,“慢就业”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慢就业”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与就业市场脱节,专业技能生疏,竞争力下降。而且,长期不工作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经济独立和自信心。从社会层面来看,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毕业生长期不就业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
社会态度和选择:
社会学家范和生指出,对待“慢就业”不该急着否定。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劳动、就业的理解和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情感和身体有一定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无可厚非。而为未来发展厘清头绪、打好基础,更是换一种方式应对挑战。
总结
“慢就业”现象既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也需要毕业生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避免陷入消极等待的状态。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如何平衡“慢就业”与快速就业的关系,以及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过渡到职场,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