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顾名思义,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急于立即投身于职场,而是选择暂时休整、旅行、志愿服务、继续深造或是进行短期实习等非全职工作状态,以更加从容的步伐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具体表现包括:
主动慢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要求高质量的就业,他们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自我目标和规划较为清晰,因此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继续强化个人技能等,以此提高自身素养,以便找到更合适的职业。
被动慢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的主观因素,态度上消极对待就业、行为上回避就业,所以导致要么不找工作,要么就是找不到所谓合适的工作。
产生原因包括:
经济压力:
有些毕业生或家庭有足够的资产支持他们不就业。
职业期望过高:
部分毕业生对职业规划和岗位条件往往有更高的期望,导致他们选择暂时不就业以等待更好的机会。
社会竞争压力:
面对公务员、事业编等岗位的高考取率和专业、年龄、应届生身份等限制,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以避开竞争。
自我探索:
年轻一代对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及生活价值进行深入探索,通过慢就业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等待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慢就业虽然能一定程度避开求职高峰,获得职前缓冲期,但也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并且在盲目拖延中很可能转化为“懒就业”,甚至最终成为“啃老”的遮羞布。因此,毕业生在选择慢就业时,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避免盲目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