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出国留学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的,并且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以下是清朝出国留学的主要步骤和相关信息:
容闳的教育计划
1868年,容闳向清朝提出了一个教育计划,建议选派少年出洋留学。计划包括选派120名少年,每年派30人,用4年时间完成。这些少年将被限制在12-15岁之间,学习期限为15年。计划还包括在美国设立留学生事务所,设正副监督官管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从海关收入中拨出经费作为留学生的费用。
获得支持和批准
这个计划得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并在1870年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
招生和预备
1871年,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被选派少年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当时人认为出洋留学吉凶难测,留学生全是平民子弟,没有皇室官僚子弟。
首批留学生启程
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和容闳率领第一批30名学生(包括梁郭彦、詹天佑等)启程赴美。此后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全部派完。
后续计划和实施
清政府后来还启动了其他批次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每批30人,通过上海的留美预备学堂进行预备学习,学满一年后,经考试合格再前往美国留学。
选拔标准
早期的留学计划主要选拔平民子弟,没有涉及皇室或官僚家庭。
预备教育
留学生在出发前需要在上海的预备学校进行英文和其他相关科目的补习。
管理和监督
清政府设立了留学生事务所,并派有监督官负责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经费来源
留学生的费用从海关收入中拨出。
留学规模和目的地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留学生,直到120名留学生全部派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但也有部分学生被派往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学习。
私人资助留学
晚清初开留学之事,留学生皆为官派,学费等费用由政府支付。后来政府还允许私人资助留学,这个程序跟现在差不多,需要有钱。
亡命客留学
清朝末期,还有一些维新或革命失败逃往日本的亡命客,如戊戌变法的康梁等人,惠州起义后的孙文,长沙起义后的华兴会成员等。
这些信息展示了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整体框架和主要步骤,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留学计划的重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