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摄前调整(硬件与参数设置)
曝光三要素 光圈:
F值越小(如F1.8),进光量越多,画面更亮,适合突出主体虚化背景。
快门速度:秒数越长(如1/30秒),进光量增加,但需配合三脚架防止抖动。
ISO:数值越低(如ISO 800),画质更细腻;数值越高(如ISO 1600),进光量提升但噪点增多。
补光与场景调整 使用闪光灯补光,延长曝光时间(如1/60秒)或增大光圈(如F8)。
调整白平衡(如增加橙色)改善肤色偏黄问题。
二、拍摄后调整(软件工具)
基础调整工具
亮度/对比度: 通过滑块调整整体亮度,左侧拖动减曝光,右侧加曝光。 曝光度
色阶:通过直方图调整明暗,压暗暗部、提亮高光,增强层次感。
进阶调整技巧 曲线调整:
在RGB曲线上创建S形曲线,轻微提升阴影、压低高光,保留中间调自然过渡。
动态范围压缩:通过Lumetri Color面板压缩高光与阴影,避免过曝细节丢失。
分离色调:单独调整红色、蓝色等颜色通道,突出主体(如压暗背景蓝色)。
局部调整方法 快速蒙版:
选择区域后,用曲线或滤色工具局部提亮或压暗。
正片叠底/滤色/叠加:分别用于提亮(滤色)、压暗(正片叠底)或增强对比度(叠加)。
三、注意事项
参数组合调试:需根据场景反复尝试光圈、快门、ISO的组合。
RAW格式拍摄:保留更多细节,便于后期精细调整。
观察直方图:确保高光不过曝(直方图右端接近白色),阴影有细节(左端出现黑色)。
通过以上方法,可灵活应对不同场景的明暗调整需求,提升摄影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