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强:
初中生关注“我是谁”,敏感偏执,喜欢探讨以求独立。他们会在生理上因第二性征的出现而怀疑自己,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并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
反抗心理凸显:
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表现出获得“成人感”和渴望空间与时间自主选择权的愿望,这带来了反抗心理。具体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以及受晕轮效应带来的反抗的迁移性凸显。
情绪矛盾性:
初中生的情绪具有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并存。他们的情绪反应和表情可能变得表面隐蔽,言语动作间会带有造作和表演的痕迹,体现了情绪的矛盾性。
自卑心理:
部分初中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屡犯错误,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导致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
逆反心理:
初中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和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产生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情绪和行为意向。
孤独心理:
初中生可能因为自我意识变强和独立意识增强而感到孤独,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和遗忘。
困惑心理:
初中生会有意或无意地观察一些事物,对于与自己所想的不同的事情会产生困惑心理。
听不进别人的话:
初中生会出现听不进别人话的心理特点,对同伴关系变得更加依赖,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
自尊心变强:
初中生渴望得到尊重,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
情绪不稳定:
由于认知不全,初中生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引发孤独、自卑、偏执等心理,导致情绪不稳定。
产生成人感:
初中生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情感丰富,易冲动:
初中生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但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
人际关系紧张:
部分初中生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
对抗行为:
一些初中生表现为思想绝对化、过分自以为是、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的意愿服从性降低,甚至产生离家出走等行为。
抑郁倾向:
有学生表现出对人生倾向于悲观主义的态度,心情低落,有孤独感,易伤感,倾向于看到人生、社会的阴暗面。
认知偏差:
初中生在思维上存在偏执性特点,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
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
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初中生的性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但性心理相对幼稚,可能出现闭锁心理。
这些心理特点反映了初中生在青春期阶段的身心变化和成长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这些心理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