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能出国留学的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因公出国人员:
包括驻外史者、考取的公派留学人员或公职派外人员等。
华侨及代表国家参赛的体育代表团成员 。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出国留学的学生
。
抗日战争后期由国民政府选派赴美留学,学成后因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才回到新中国的学生和学者。
经过严格挑选,有机会出国留学的通常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
名门望族出于培养后代和躲避战争的目的,也会选择将下一代送出国留学。
政府通过奖学金、庚子赔款等方式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例如庚款留美计划。
为革命有功的人士提供留学机会。
教会资助。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
赴苏留学的大学生:
1951年10月9日,教育部专门发文给外交部和财政部,明确指出赴苏留学的中国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在650卢布,研究生每月的补贴标准在900卢布。
这些留学机会和资助方式,使得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