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这一称谓最早 源于日本,具体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与“遣隋使”和“遣唐使”密切相关。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宗教和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吸引了海外诸国纷纷派遣使团来华学习。公元608年,日本派遣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使团来到中国学习,这些学生被认为是“留学生”的最早记录。
详细历史沿革如下:
遣隋使与遣唐使:
早在隋朝时期,日本的圣德太子就派遣了小野妹子来到隋朝洛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日本派遣了5次“遣隋使”来到中国。在遣隋使来到中国之时,日本还特地派遣一些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一类是“留学生”,另一类则是“还学生”。“留学生”是指那些来中国学习后,就留在中国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那些跟着使者来到中国,并学习一段时间后,跟着使者回到日本的学生。
唐朝时期的留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和中国进行交流。由于遣唐使作为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有限,无法深入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精髓,因此,日本开始派遣专门的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学生被称作“留学生”。
词汇的演变: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曾经多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和中国进行交流,其中就带了一部分的留学生,他们主要是来学习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和文化的。当这些学生回去的时候,这一部分学生就会留在中国继续学习,直到学业完毕以后才能回国,所以就叫留学生。
现代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这一称谓的含义逐渐扩展,变为在外国学习、研究的学生。
综上所述,“留学生”一词源自于日本,特指那些为了学习而居住在外国的学生,这个名称反映了学习行为的国际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