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劳动力供需失衡
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近80万个工作岗位,但经济增速的放慢对我国就业形势不利。
劳动力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较低,很多是人口负担而非劳动力资源。农村平均教育水平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5%。这导致高技术、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工作岗位无人胜任,而劳动密集型且工资待遇低的行业却人满为患。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过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
弱势群体就业更难
特殊地域、行业的就业难度较大,如矿区、林区、大三线边远地区,以及城市中的残疾人、文化低、无技能、长期失业者、大龄女职工和农村中的老、弱、病残者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农村大约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只能处在半失业状态。城市中有许多企业因种种原因开工不足,工人成为隐性失业者。
就业机制不健全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滞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全球经济形势影响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困难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
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冲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诞生迅速重塑就业市场。许多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同时新技术催生了新的职业,但这些新职业往往对技能要求更高。
就业区域限制
许多毕业生对于就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大城市拥堵状况、房租负担等问题增加了就业难度。
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而市场上新增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人才供需失衡
大量人才集中在某些热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金融等,导致这些行业竞争激烈,而一些冷门专业或需要特定技能的专业却人才匮乏。
综上所述,就业难的背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劳动力供需失衡、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弱势群体就业更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制不健全、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冲击、就业区域限制、高校扩招以及人才供需失衡等。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综合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