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指 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求职,而是选择暂时不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如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创业考察等)来探索未来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的现象。这种就业方式与传统的“毕业即工作”或“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慢就业”可以分为两大类:
主动“慢就业” :也称积极性“慢就业”,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要求高质量的就业,他们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自我目标和规划较为清晰,因此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继续强化个人技能等,以此提高自身素养,以便找到更合适的职业。被动“慢就业”:
也称消极性“慢就业”,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的主观因素,态度上消极对待就业、行为上回避就业,所以导致要么不找工作,要么就是找不到所谓合适的工作。
“慢就业”现象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被称为“间隔年(GapYear)”,即大学生在毕业后、入职前的间隔期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支教、公益、旅行等,利用这段时间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往往对职业规划和岗位条件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可能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也比较开明,能够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
建议
明确目标:
无论选择“快就业”还是“慢就业”,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避免盲目和拖延。
积极行动:
即使是选择“慢就业”,也应该积极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心态调整:
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