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统计就业率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以下是主要的统计方法和考量点:
毕业去向
学校会追踪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包括是否就业、继续深造(如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或其他形式的工作。
就业情况
对于已就业的毕业生,学校会关注其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以及就业质量(如工作稳定性、薪资水平、晋升空间等)。
签约率
学校会统计毕业生签约率,即已签订就业协议或正式工作合同的毕业生比例。
平均薪资
学校可能会调查毕业生的平均起始薪资,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总体统计法
适用于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较大的高校,通过统计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得出总体就业率。
抽样调查法
由于高校规模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一定样本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平均就业率。
联系毕业生调查法
通过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如电话、短信、邮件等)查询询问毕业生就业情况,从而得出就业率。
第三方数据
一些第三方数据公司(如麦可斯)会提供客观的就业率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不会被人为加工处理。
政府统计部门
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也会进行就业率统计,其数据可能更为权威和全面。
就业协议和报到证
统计方法一般依据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者报到证,但需注意数据的真实性。
综合以上方法,学校通常会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就业率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发布就业质量报告,详细报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建议在评估学校的就业率时,综合考虑不同来源的数据,以获得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