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劳动力供大于求:
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
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近80万个工作岗位,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对我国就业的形势是不利的。
劳动力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较低,很多是人口负担而非劳动力资源。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在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5%,职业技能素质差。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致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
弱势群体就业更难:
特殊地域、行业就业难度大,如矿区、林区、大三线边远地区,以及城市中的残疾人、文化低、无技能、长期失业者、大龄女职工;农村中的老、弱、病残者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诸多限制,困难重重,很多只能处在半失业状态。
就业机制不健全: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的工作滞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技术进步和自动化:
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工作需求,传统岗位可能被机器取代,导致一些工人失去工作机会。
全球化与外包:
全球化带来了国际间的劳动力竞争,一些企业将生产和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导致本地就业机会减少。
结构性失业:
某些行业或职业可能因为市场需求的改变或结构调整而出现就业机会减少。
升学压力:
教育体系可能会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学历的毕业生数量增加,对有限的就业机会产生竞争。
经济不稳定:
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也被影响,增长速度放缓,企业自己赚钱都难,招人肯定更难。
专业与市场脱节: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低技能劳动力过剩: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高学历、高技能求职者与心爱的企业双向奔赴,反之,低技能人员就只能单向倒贴。
创业环境恶化:
融资环境恶化,银行更愿意给稳健国营、政府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融资难度大,利率更高,导致创业者更趋保守。
缺乏实践经验: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或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就业观念的转变:
现代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很多人不再追求“一份工作做一辈子”的稳定,而是希望找到兴趣与职业相结合的工作。
学历贬值: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同质化人才的供过于求。
市场需求与技能匹配不平衡:
市场需求与人才技能的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业结构变化加剧竞争: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的发展速度放缓,而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快速崛起,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
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部分地区经济繁荣,工作机遇众多,但生活成本高昂,竞争激烈;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虽生活成本较低,然而工作机会极为有限。
企业招聘条件严苛:
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歧视、欺诈等不合规行为,导致求职者权益受损。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薪资压缩:
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薪资进行压缩,导致求职者在薪资方面面临压力。
综上所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教育体制、技术进步、全球化、行业结构变化、地域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综合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