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劳动力供大于求:
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经济增长持续走低: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近80万个工作岗位,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对我国就业的形势是不利的。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较低,很多是人口负担而不是劳动力资源。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在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5%,职业技能素质差。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致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
弱势群体就业更难:
一些特殊地域、行业就业也难。比如,矿区、林区、大三线边远地区是就业难点。城市中的残疾人、文化低、无技能、长期失业者、大龄女职工;农村中的老、弱、病残者,不仅不能就业,还会因病因残导致家庭更加陷入贫困。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隐性失业者:
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诸多限制,困难重重,很多只能处在半失业状态。城市有许多企业因种种原因,开工不足,工人成为隐性失业者。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
使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的工作滞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天坑专业:
有些专业由于市场需求有限,或者行业本身处于衰退期,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渠道有限:
许多求职者只关注传统的招聘网站或招聘会,而忽视了社交媒体、行业内部推荐等多元化的求职方式。
缺乏社会经验: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或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期望过高:
许多毕业生对薪资、职位等方面有过高的期望,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企业不合规:
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歧视、欺诈等不合规行为,导致求职者权益受损。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薪资压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许多行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导致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薪资和福利。
人口红利减弱: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就业人口数量增速逐渐放缓,使得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剧。
教育与技能不匹配: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仍存在着缺陷,无法完全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不断萎缩,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部分就业机会受到影响。
就业歧视和不平等:
就业歧视和不平等现象也导致了就业难度的增加。
全球经济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造成了压力,也导致了部分企业裁员或暂停招聘。
低端产业劳动力过剩: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低端产业用工需求相对较多,但劳动力供给也比较充足的问题。
人口流动性限制: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一些人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
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生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就业体制未理顺:
目前的就业体制并未理顺,没有完全市场化,大学生本身未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环境不完善,劳动力流动、合理配置还有不少人为障碍。
综上所述,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社会、教育、政策等多个层面。要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