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挂靠是指 个人或组织通过与另一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依附于其下,以获取资源、支持或合作机会的一种合作方式。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残疾人与用人单位的挂靠
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但无需实际提供劳动。
用人单位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并发放补贴。
用人单位利用残疾人的身份减免就业保障金或享受其他优惠政策。
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企业与个人的挂靠
在建筑业中,施工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其企业名义对外承接工程。
被挂靠企业提供资质、技术、管理等服务,挂靠人支付管理费。
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解释中表述为“借用”行为,即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从事施工。
高校学生与单位的挂靠
学生毕业时,找单位临时接收档案,签订三方协议,档案调到该单位存档。
毕业生在手续上成为该单位员工,但实际上只有档案关系的调动,与挂靠单位没有劳动关系。
社保关系挂靠
个人因某些目的,找单位挂靠,形成名义上的或法律上的劳动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该单位的员工。
这种情况常见于需要缴纳社保但实际未在该单位工作的个人。
建议
谨慎选择挂靠对象:挂靠行为存在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个人应谨慎选择挂靠对象,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挂靠前,应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挂靠行为合法合规。
评估风险与收益:在决定挂靠前,应充分评估可能的风险与收益,避免因小失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