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弹性为负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单位GDP所使用的劳动力相对减少。这意味着虽然经济在增长,但所需劳动力数量在下降,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甚至为负。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模式由劳动投入转向资本积累和创新驱动,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持续下降。同时,劳动市场的变化,如就业“非正规化”趋势和有效就业量的增长,也使得就业弹性下降。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
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弹性为负且持续扩大,农业从业人口绝对规模在持续降低。这表明尽管农业产值在增长,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在减弱。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弹性从2006年到2010年的0.37下降至2016年到2018年的-0.15,就业拉动能力大大减弱。
非正规就业趋势:
我国就业增长的特征之一是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即大量就业发生在非正规部门,这些部门的就业稳定性和吸纳能力较低。
核心就业水平与就业增长:
核心就业水平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导致经济增长无法有效转化为就业增长。
综上所述,就业弹性为负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非正规就业趋势以及核心就业水平与就业增长不匹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