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后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学历含金量降低:
随着教育普及,高学历人才增多,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中的稀缺性降低,其含金量也随之减少。企业招聘时更注重实际能力、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
经济形势影响:
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工作机会减少,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优势不再明显。一些研究生甚至选择送外卖等低技能工作,反映出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变:
从2020年开始,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硕士逐渐转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非全日制招生比例增加。这导致部分研究生在求职时的认可度不如全日制学硕。
研究生毕业难问题:
研究生毕业标准越来越严格,延毕甚至无法毕业的情况增多,部分研究生因此放弃就业。
专业选择错误:
许多研究生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未经过职场考验,专业选择可能不适合就业市场,错失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自身定位错乱:
部分研究生自视过高,不愿意从事基础岗位,而企业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导致这部分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用人单位用人策略趋于理性:
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实际能力和性价比,对研究生学历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部分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业形势严峻: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市场对应届研究生的需求量并未显著增加,导致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学业和生活负担重:
研究生生活紧张忙碌,论文写作和发表压力巨大,经济负担重,生活困难,影响求职精力。
心理压力大:
研究生普遍存在心理茫然期,对未来就业感到焦虑,部分人甚至因心理问题走向极端。
市场供大于求:
研究生招生规模连年加大,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幅,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期望值过高:
许多研究生对就业环境、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期望值过高,不愿意降低择业标准,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盲目跟风考研:
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而选择考研,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毕业后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缺乏实际技能:
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学校声誉不高:
读研的学校如果只是普通院校,其毕业生在社会上可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性别歧视:
在某些行业,女研究生可能因为结婚、生育等问题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
考证时代:
在就业市场上,除了学历外,证书也是重要的硬件。许多研究生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选择考取多个证书,但这也会分散他们的精力。
高学历低就业:
研究生往往期望通过高学历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但用人单位可能认为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能力,导致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
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某些行业的需求减少,而研究生的专业可能与此不匹配,导致就业困难。
综上所述,考研后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供需关系、个人期望、专业选择、学校声誉、性别歧视、证书制度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